骨灰盒对于家人心灵的慰藉以及和安葬有关的语句

发布时间:2019-06-01

  安葬在古代掩埋尸体

  

  晋张华《博物志》卷七:“女,年四岁病没,故埋葬,五日复生。”

  

  《水浒传》第一一六回:“今夜必须提兵,先去夺尸首回来,具棺椁埋葬。”

  

  杨朔《乱人坑》:“原来这一带埋葬着他们的骨肉,他们的亲友,只是埋葬不了他们惨痛的记忆。”

  

  引申为消灭

  

  郭小川 《青纱帐--甘蔗林》诗:“看吧,当敌人侵犯时,甘蔗林将把他们埋葬;那密密的长叶啊,立刻组成强大的罗网!”

  

  掩盖,掩藏

  

  鲁迅《南腔北调集·“连环图画”辩护》:“话还没有说完,就埋葬在一阵哄笑里了。”

  

  巴金 《新生》:“我让那逐渐变为浓密的黑暗来埋葬我。” 杨朔 《征尘》:“我的眼眶鼻孔,埋葬着多量的细尘。”

  

  埋葬。语出《敦煌变文集·王昭君变文》:“秋末既能安葬了,春间暂请赴京都。”

  

  明·高明 《琵琶记·糟糠自厌》:“待我一霎时叫家僮讨棺木来,把老安人殡敛了,选个吉日,送在南山安葬去。”

  

  《儿女英雄传》第二一回:“我早把他厝在我家坟园,专等寻着你母女的下落,择地安葬。”

  

  巴金《砂丁》三:“他要真死了,我就把赢来的钱买副木板安葬他。”

  

  安葬在现在一般情况下就是将灵柩或骨灰盒停放处,需要依据时辰进行下葬,时辰在一般情况下是不能早过太阳日出,晚的时候不能超过太阳落山,然后封盖墓板或者掩土做墓头的一连串过程。在进行移动灵柩的仪式称为出殡。在将骨灰盒放在墓地之前,要将死者生前最喜欢的小物件放入其中,如果有死者生前的单独照片也一起放在骨灰盒里。

  

  灵柩下葬前例须举哀,表示从此不见死者的容颜,然后便进行下葬仪式,先由土公及地理师于柩尾“放栓”,即打掉木塞以求尸身速腐;而后土公挽绳移柩下圹,过程中由地理师以罗盘定方位调整位置,解下绳索后才将铭旌(书写有官位、姓名的旗子)铺于柩上。随后孝男以麻衣盛土入圹,并呼喊“阿爸(母)起来”,表示亲葬亡亲,并呼叫其魂。完毕后由土公掩土,立墓碑及后土;灵柩此后即由土地公庇佑,故要祭祀后土,并在祭文中表示所居的阴宅已购置清楚,请求照料。

  

  如果是土葬依序为安钉、割柩、旋柩、启灵、辞客。“安钉”仪式需由子孙亲自进行,由长子咬下子孙钉,此时礼生或道士在棺木四端边钉边说吉利话,以喻出丁之意,这项仪节现今有省略或提前举行的情形。继之进行“割柩”,即于柩上削小木片,并与子孙钉一并放于香炉,等除服时一并焚化,以求子孙繁昌。然后进行“旋柩”,子孙旋绕灵柩以示不舍。完毕后即由抬柩者绞柩移动“启灵”,将灵柩移到灵车上,此时子孙跟著灵柩而出。启灵后出殡行列行至中途,必须停下进行“辞客”,由家属辞外家亲友不要送殡,其馀亲友的送殡车则送到墓地。


wx_code

二维码

版权所有© 龙岩市极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. 技术支持:极点信息科技